查看原文
其他

读书笔记:现实不似你所见

霍泰稳 精进学堂 2020-09-15


初二从老家回来,疫情虽然紧张,但日子不能虚度,大家一起坐下来各自拟定了自己的阅读清单。小朋友看《西游记》和《三国演义》等,我自己扫描了几眼书架,抽出几本一直想读但是一直没有时间完成的书。


  • 《图解心经》:上次去台湾,从诚品书店带过来的,就想看看作者是怎么以图文的形式来解读这本 260 字的经文的。

  • 《企业的灵魂》:从华章佘广兄弟那儿抢的一本很古老的书,当时他推崇之至,被我抢来,结果就给放在书架上了。

  • 《The Rules of Life》:几年前买好像是在英国伦敦的希斯罗机场买的,也一直没有时间看,主要是用来学英文。

  • 《哈佛中国哲学课》:属于二次阅读,在得到 APP 上听了一遍解读,不过瘾,拿过来重读一遍。

  • 《现实不似你所见——量子引力之旅》:同事送的书,开卷有益,原计划就是随便翻翻,看看里面讲了什么,不喜欢就放回书架。


《图解心经》有图有文,加上从前对《心经》多少有些了解,属于传统文化范畴,所以花了三天时间很快就看完了。收获是从前对这 260 字是死记硬背,囫囵吞枣,这次详细研读之后,发现每句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,再背起来发现简单了很多。而且里面有孔慈的英文版本,对照着看,更容易理解,比如“色”是“form”,“恐怖”是“对生死的畏惧”等。以后再去参观寺庙,应该能看出里面更多的门道了。


《企业的灵魂》最吸引我的一个篇章还是“学习是每个人的任务”,大家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,但是怎么落地其实个大学问。书里面提的一个概念很好,“企业就如一所大学,不断学习是它保持活力的不可或缺的部分。”其实,企业和人也是一样的,不进则退,不每日精进,最终就会被超越。希望今年能把我们极客邦科技的“学习”再上一个台阶。


《The Rules of Life》是每天早上半小时的英文学习教材,将里面常用的句子做划线,然后再摘抄下来,印象会更深一些。计划以后每次和 Floyd 开周会的时候,请他点评一下我的英文,给我一些反馈,这样进步会更快一些。《哈佛中国哲学课》这本书还是建议大家都看看,浅显易懂,老祖宗的东西没有过时,比如对“仪式感”的强调,对“道”的强调,按作者的话来说,都比西方当下的道理有用的多。

不过,最终给我收获最大的,却是刚开始不太在意的《现实不似你所见》,整整花了七天才啃完,但估计也就理解了其中的 30%,接下来希望有时间再读第二遍,第三遍才好。


这本书前面讲了近代以来科学的变迁,比如牛顿对力学的理解,提出“粒子”的概念,然后法拉第在粒子之外又提出“场”的概念,再然后天才爱因斯坦在 25 岁的时候将“空间”和“时间”整合为“时刻”,然后又将时空和场整合为“协变场”等。在没有涉及数学或者方程式的地方,还算比较好懂,当介绍量子力学和量子引力时,需要一些数学知识和想象力时,就很烧脑了。后面的几个章节,我基本是硬着头皮吞下去的。



在阅读的过程中,我一直在想,作者会不会在某个地方介绍“科学”和“宗教”的区别。因为讲了那么多物理方面的东西,几乎每一次的进步都是对宗教的完美颠覆,什么“创世记”,什么“菩萨”,什么“真神”,在科学面前都是那么不可推敲。果然,在最后的章节,作者不仅讲了,而且是那么让人拍案叫绝,那么美妙至极。这儿举几个例子来说明,反正我是读到这几个片段的时候,是拍案而起,一下子将我长久以来的迷惑(科学和宗教之间有没有关系?如果有,又是什么关系?)给解决了。


在宇宙形成于一次大爆炸的观念被接受后,当时教皇做了一个公开演讲,说这个理论证实了《创世记》中关于创世的描述,估计是想证明上帝的厉害。然后一个名为勒梅特的科学家就和教皇联系,说将科学和宗教混淆是很愚蠢的,《圣经》对物理学一无所知,物理学也同样不了解上帝。也就是说,请教皇不要在这样的事情上碰瓷儿。你看这句话说的多好,科学是科学,宗教是宗教,大家还是各安其事的好


然后,关键的描述来了。作者卡洛·罗韦利说,“敏锐地意识到我们的无知,这正是科学思想的核心。……科学就诞生于这种谦卑:不盲信我们过去的知识和直觉,不相信任何人所说的,不相信我们的父辈与祖先积累的知识。”看到这儿,是不是立马意识到科学和宗教的冲突来了?因为任何一个宗教,都会告诉你上帝说的是真理,不要怀疑,神说的是真理,不要怀疑,上师说的话要听,不要怀疑。


而科学思想的本质就是批判、反抗与不满于先前的概念,崇高、神圣或不可触摸的真理。对知识的探求不会被确定性滋养:它得益于对确定性根本上的不信任。


想想也真是的,现在社会之所以进步,正是源于我们对未知不停的探求。科学是这样,一个组织的管理也是这样,我们看了很多人很多公司的成功之道,但是到我们自己身上,总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迭代,去印证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的说法。罗韦利在书中对“可靠性”与“确定性”的阐述,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,在这个世界上,其实是没有“确定性”的,有的只是我们对“可靠性”无限的探求,这就是“拥抱变化”,这就是“每日精进”背后的逻辑支持。


最后的最后,一起来欣赏一下作者在阐述了整本书的理性逻辑之后的感性抒情吧,是另外的一种大美:

就我而言,我喜欢直面我们的无知,接受它,并力图看得更远一些:努力理解我们能够理解的。不是因为接受无知是避免陷入迷信和偏见的方式,而是因为接受我们的无知首先是对自己最真实、最美好,尤其是最诚实的方式。力求看得更远、走得更远,对我来说是赋予生命意义的最美好的事情之一。就像爱,或仰望天空。学习,发现,看向下一座山的好奇心,品尝苹果的欲望,是这些东西使我们成为人。

在下一座山之外,还有更广阔的世界,等待我们去发现。

我会一直坚持写下去。写作是生活最重要的快乐源泉,也是孤独深处最重要的情感力量。——《孤独深处》作者郝景芳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